字体
关灯
   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
    [重生]投资人生(H) 作者:捂脸大笑

    分卷阅读237

    在是有些厂矿不救不行,国家既然给了指标,我们当然还是选顺手的救嘛,生产的东西还是自用多一些,再卖卖第三世界,跟你旗下的飞燕可没得比啊。”马总哈哈一笑,跟其他老板哭国外生意难做还有可能,但是跟陈远鸣这种捞外国人钱的老手说就未免贻笑大方了。也不知道这人脑子和胆子是怎么长的,小小年纪就敢出国闯荡,还能赚到巨额财富,别提让投资集团的高层们有多垂涎了,可惜落在了国兴手里啊……

    其实同为出国打金的猎手,国兴的动向一直是投资集团关注的焦点,面前这位过分年轻的陈董在国兴代表着什么,对于投资集团高层也不是秘密。因此当陈远鸣开始家乡建设后,不少关注的目光也就看了过来。这次省里对远扬设卡,也未尝没有一些幕后人士的意思,但是想在政策上卡住远扬是做不久的,毕竟资本和实力在那里摆着,无非也就是看看能从远扬身上捞多少好处罢了。

    谁想陈远鸣居然直接就找上了投资集团,这多少有些让人吃惊的。虽然不论是远扬、飞燕还是国兴在投资集团面前都有些不够看,但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聚集庞大的财富,还有着一层层的关系网络,这位陈董也不是个能让人置之度外的人物。因此上面传来了消息,认真对待,有合作可能的话也不用客气,就算结个善缘吧。

    有了上面的指示,马总也不会去当恶人,现在只是探探陈远鸣的态度。只这开场的几句话,就能看出这位陈董示好的意思,如果他所言非虚,投资集团这边可能也要好好考虑一下来年的工作部署了。

    面对马总的恭维,陈远鸣只是微微一笑,“不过小弟这次来,有几分还是因为这个矿山机械厂啊。这次回来就是为了矿山筹备,自然也少不了大型器械,虽然远扬买了一部分高精尖设备,但是日常使用的还是大头,所以我就想,能不能跟贵集团也来个协议呢?”

    “哦?”马总精神一振,“哪方面的协议呢。器材购买?产品维修?”

    “都不是。”陈远鸣笑了笑,“如果可能的话,我更希望是实业层面的合作互补吧。”

    这话说的马总就有些摸不着头脑了,不论是投资集团还是远扬基金,其实根子都是玩金融的,实业层面只是他们投资保值的一种手段,同时投资集团还要为国家宏观经济服务,就像投资矿山机械厂,还真就是上面下达的任务,国家这些大型厂矿不但不能倒,还要尽可能的去挽救,让他们焕发出新的生命。

    但是投资集团毕竟不是真正的实业主体,他们需要的不过是让自己麾下的企业连成一条线,或者投资、并购那些明显有利可图的产业,并非赶场的救火员。反观远扬在钼矿上的投资,就让人有些糊涂了。现在钼价还就是个白菜价,就算国家最近有了重视稀土产业的想法,钼矿也尚且不在保护范畴,只是个炼钢产业的添加剂罢了。

    远扬这样大兴旗鼓的投资钼矿,在很多人眼里不过就是因地制宜,略带回馈社会性质的投资,而非其中真的有很大可见利润。但是今天专门找上了门,还正儿八经的提出来,这性质可就不一样了……

    看到马总的神情,陈远鸣微微一笑,“稀有金属,之所以称之为稀有还是有其道理的。如今日本可以算是钼矿的最大收购者,每年的进口量就占了中国出口的40%以上,这两年美国的钼使用量也在同比增长,是什么让日本和美国的钼消耗量急剧上涨呢?总不会都用在合金产业一隅吧。前两年远扬跟老虎基金关系还不错的时候,他们就已经开始投资金属钯行业了,今年眼看就有价格增长的趋势,那么钼价格的变化呢?我想也不会太遥远了吧。”

    “但是,”话锋一转,陈远鸣的语气变得更加认真了一些,“矿业毕竟是最低端的原材料行业,就算能赚钱也不是长久之计,如果可能的话,我还是希望能够介入深加工领域,来自行消化这些矿产。目前市里不是没有这种配套产业,但是可惜全部都是国有大型企业,远扬就算有钱,恐怕也很难把他们收为己用……”

    这时,马总已经听出了一些名堂,沉吟着开口,“你的意思是,想借我们投资集团的名号?”

    陈远鸣笑了,“就像你们并购的矿山机械厂一样,只是减员增效改变企业体制,就能让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,我想对于其他很多企业也未尝不可,如果能提前收购一些大型厂矿,并在其中开设钼矿研发加工生产线,相信在未来也会成为一步好棋。如今各个部委已经在重画疆域的关口,难道贵集团就没一点提前圈地的想法吗?”

    如果前面都还是泛泛而言,那么最后一句,切实戳到了马总的软肋。深深地看了陈远鸣一眼,他靠坐在了沙发上,“那么,你是想怎么个圈法呢?”

    (本章完)

    ☆、第一百四十三章

    这里说的圈地,已经有点类似行内黑话了,但是马总一下就明白了过来,让陈远鸣不由微微一笑,看来他猜得也不算错。

    对于九十年代末的国有企业,有一件让人无法忽视的重大事件,就是1998年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,一系列针对国企的抓大放小、减员增效、兼并整合政策在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展开。用更为直白的话来说,就是从1998年起破产、下岗、集团化开始成为国企的主旋律。

    在这次巨变中,不少原有大型国企实现了重组,以各个部委牵头,集合生产企业、科研院所、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之力,形成新的集团公司。同样,也有不少企业在这次集团化浪潮中落马,成为中央“三年脱困政策”的帮扶对象,但是短期的帮扶不过是解决不良资产和负债问题,并无法改变企业困难的根本,等到大多数集团化公司完成了重组之后,这些厂矿就成为了超大型集团任意拣选的盘中餐,大量良性资产和先进技术力量被进一步吞食消化,而那些国企制度养懒养废的工人们则成了包袱残渣,一抛了之。

    所谓的“圈地”,自然就是指政策下达前各个部委的合并策略。要保哪家、吞哪家、弃哪家是这次改革的关键之一,而国家制订实施一项政策,往往需要提前2-3年去研究可行性和完善细节,届时才能大刀阔斧的进行重组,因此在1995年的现在,消息灵通一点的政府官员应该已经对这个大动作有所耳闻。

    而对面的马总,就是这个“耳闻”范畴内的人士。心中有了谱儿,陈远鸣不紧不慢的摊开了自己手中的底牌。

    “既然要整改,怎么操作永远是关键。贵集团收购矿山厂也有些时日了,应该能体会到这种‘一五’大厂具备的底蕴。而目前市里的化工厂、铜加工厂和玻璃厂,都算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尖端大厂,只要略加

    分卷阅读237

    -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