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   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
    第261章 北征凉州
    “平三厘,等贵贱、均贫富!”
    “朝廷无道,今举义兵,平我浙东百姓苛捐杂税,均平贵贱贫富!”
    大中十三年,随着朝廷加税三厘的旨意传往四方,各地州县的贪官污吏趁此机会大举盘剥,不出意外引发了起义。
    正月二十日,浙东象山乡野富户裘甫将家财变卖为兵器,宴请乡内百姓。
    待酒过三巡,裘甫将三厘税的事情告知乡间百姓,百姓愤慨,拥簇裘甫起义。
    翌日,裘甫率领数百乡野农户,一举攻克象县。
    拿下象县后,裘甫命人开仓库,分粮食,以“平三厘,等贵贱、均贫富”为口号,号召浙东百姓起义。
    一时间,响应者数千人,裘甫选出壮士,编练为军,向宁海县进军。
    得知消息,浙东观察使郑祶德一边上报朝廷,一边调集浙东数千唐军集结,与此同时还招募新兵五百人,派正将沈君纵、副将张公暑、望海镇将李珪等三人围剿叛军。
    正月二十八日,裘甫拿下宁海县,延续“开仓库,赈百姓”的策略,随后向剡县(今嵊县)进军。
    消息传抵长安,李忱急令郑祶德平叛。
    郑祗德得到旨意,为了防止农民军占据剡县,又派讨击使刘苏、副将范居植等人配合台州二千余唐军,在唐兴县阻击农民军。
    双方大战于唐兴县桐柏观,农民军击破唐军,唐将范居植败死,刘仅以身免,农民军一举攻克了剡县。
    裘甫命人开府库,招壮丁,浙东农民军发展至一万余人。
    至二月末,浙东农民军尾大不掉,郑祗德急忙招募民勇训练成军,试图围剿裘甫所率农民军。
    与此同时,赤水军讨击使裴休率领诸镇兵马包围王守文于濮州,王守文开放府库,招募饥民数万,编练成军,几次突围而不得出。
    高骈率军讨平岭南镇叛军,麾下精骑仅存两千,余者大多逃亡或病逝路上。
    安南王式击退土蛮,并致使占城、真腊等国,皆复通使,以贸易兴安南。
    南诏见安南局势稳定,当即挑拨安南百姓驱逐王式,被王式派兵镇压。
    三月初,度支蒋伸奏表,三厘税征收一百二十余万贯,皆用以犒诸军。
    对此,朝野上下各有争议,都觉得因为这一百二十万贯三厘税,引得浙东农民起义有些得不偿失。
    不过对于这种马后炮般的奏表,李忱向来不会放在心上。
    当下他只知道,除了凉州丢失外,其余事情都在他掌控之中,这就足够了。
    只是在他觉得足够的同时,陇右的旌旗如赤色云层般向着凉州飘去。
    乌逆水畔,晨雾朦胧,四千陇右精骑铁甲闪闪,蹄声轻踏在那雪水融化过后湿漉的泥土上,激起片片泥。
    八千马步兵身穿红色战袄,分别乘坐于四千辆挽马车上,凛然肃立。
    两万民夫驾驭挽马车,亦或载着甲兵,亦或载着粮食与农具、器械。
    整支队伍脸上写满坚毅与疲惫,他们顺着乌逆水,向着远处的山岭行进。
    刘继隆骑在一匹黑鬃烈马上,身穿甲胄,外披罩袍。
    他一手握马缰,一手握马鞭,目光如炬,扫过队伍。
    他不用说什么做什么,只要站在官道旁,目光坚毅看着陇右的军民们,就是对陇右军民士气最大的提升。
    远处,洪池岭在望,山岭间隐约传来鸟鸣声,仿佛在欢迎这支队伍的到来。
    张昶在节制前军、马成节制后军,而窦斌则是督管塘兵,负责陇右军附近三十里的侦查。
    曹茂、李商隐二人紧紧跟在刘继隆身后。
    “这兵马调度,钱粮辎重及军吏管理,都需要你们二人格外注意。”
    刘继隆说罢,他当即忽略曹茂看向李商隐:
    “曹茂这厮倒是在这几年学了不少,倒是义山你刚刚接触,还需要好好用心。”
    “某必然用心学习!”李商隐笑着作揖回应。
    于他而言,他可以感受到,刘继隆是真的在教导他东西,想让他独当一面。
    对于蹉跎四十余年的李商隐而言,在陇右这几年是他最充实的时候。
    刘继隆不像他曾经接触过的那些节度使,刘继隆想要的不仅仅是他的文章和名声,还想在他提升后委以重任。
    正因如此,这几年时间里,李商隐先后接触了乡野的开荒屯垦,县衙的民生治理,还有州衙的各项政务。
    如果说几年前的他,只会写些民生疾苦的文章。
    那么如今的他,便能因地制宜,写出极好的治民策论。
    刘继隆虽然比他小二十岁,但在做人做事这方面,他却是除自己父亲与令狐楚等长者外,唯一倾囊教导自己的“长者”。
    正如当下,李商隐刚刚回应后,刘继隆便解释道:
    “文章写得团锦簇,能够治理民生,这还远远不够。”
    “政治、军事两头抓,两头硬,才能让敌人知道我们不是好惹的。”
    “这几年义山你在民生治理上已经了解许多,但军略还十分不足。”
    “我不怕打击到你,你在我这里,如今顶多能算个旅帅。”
    刘继隆实话实说,李商隐听后也谦虚承认道:“能节制百人,这还是节帅这些年教导的结果。”
    “我李义山枉活四十五载,唯有在陇右这几年,方才知晓何谓做人,何谓做事!”
    李商隐能如此干脆的承认自己不足,也是从刘继隆身上学来的。
    刘继隆不仅每日三省吾身,也会让麾下高进达、崔恕、曹茂等人指出他的不足,随后与对方就事论事的辩论,直到辩论出最好的方案为止。
    正是在他这种自谦的直白的作风率领下,整个陇右的风气也向来以直白与自谦为主。
    “你能这么想是最好的。”
    刘继隆对李商隐笑着说道:“这次收复凉州后,我会暂时在凉州待一段时间。”
    “但是凉州最后的归属,还是要到你和曹茂、陈瑛三人手中的。”
    他对李商隐开门见山的说出了安排,李商隐对此自然激动,但紧接着便感觉到了肩头的压力。
    “眼下收复凉州后,我准备从广武迁徙四千户百姓,安置在凉州。”
    “义山你如果有什么建议,也不用着急说出来,等我们收复了凉州,我给你三个月的时间好好走走凉州各处,到时候你在给我一个章程便是。”
    刘继隆并不催促,而是在交代过后,给足李商隐准备的时间,以及思考如何治理的时间。
    李商隐点头应下,随后主动岔开话题道:
    “节帅,您之前说过,我军的整体行军速度在七十里到八十里之间,而朝廷在四十里到五十里之间。”
    “这快慢之间,是否就藏着料敌先机的窍诀?”
    见李商隐感兴趣,刘继隆也当即与他聊了起来。
    这是陇右军北上的第二天,也是他们需要渡过乌逆水,走入洪池岭的时间。
    洪池岭极易设伏,所以刘继隆有着很多可以讲解的东西。
    对于曹茂而言,这些东西他早就跟着刘继隆学过。
    但是对于李商隐而言,这却是他第一次有人手把手教他带兵打仗的体验。
    刘继隆所讲的行军打仗,不同于大部分将领和兵书所讲的东西。
    李商隐接触的那些节度使,通常只会告诉他……将领应该怎样思考问题,决断的时候注意什么,战局的把控,投入兵力的时机之类的问题,
    但是刘继隆所讲的,是告诉他如何建设一支军队,如何挑选士兵,如何做好军队的组织规划,迎战时的队列选择,如何行军扎营等等。
    可以说,刘继隆讲的这套,只要听课的人认真听了,那即便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农夫,按照他这套来,也能当好一个伙长。
    李商隐以前务虚,而今务实,因此对于刘继隆这套,他是恨不得把一个字掰成两个字听。
    即便大军渡过乌逆水时,李商隐都寸步不离的跟着刘继隆,更别提吃饭了。
    “这乌逆水也不深,收复凉州后,还得在这里修建石桥才行。”
    乌逆水北岸,刚刚渡过河水的刘继隆与李商隐交代着。与此同时,负责塘兵的窦斌也接到了前方塘兵的消息,策马来到刘继隆身旁作揖道:
    “节帅,前方的乌城堡已经废弃好几年了,应该是李仪中撤往甘州去后,便没怎么管过了。”
    “嗯”刘继隆应了一声,随后对其交代道:
    “先安排一伙弟兄带三个月的粮食上去驻扎,等到收复凉州后,扩兵到一队。”
    “是!”窦斌应下,随后调转马头前去安排。
    与此同时,刘继隆目光看向后续跟来的张昶道:
    “此地距离昌松还有一百里左右,眼下还是正午,行军三十里后扎营。”
    “明日走七十里包围昌松,三日内将城池挨个收复。”
    “末将领命!”张昶同样作揖应下,接着转身与军中都尉、校尉吩咐起来。
    此次北征大军,不论兵卒还是民夫,所有人都十分冷静。
    似乎在他们看来,收复凉州就是搂草打兔子的事情,十分简单。
    两个时辰后,陇右兵马行至洪池岭较为开阔的一处地方,旋即开始扎营。
    李商隐期间自然是跟随张昶、窦斌学习起来。
    即便日后他在凉州有陈瑛、曹茂帮忙,但他自己也要能做到基本的“知兵”才行。
    他从黄昏看到入夜,直到大军造饭成熟,他这才与曹茂一同端着饭菜走入牙帐内。
    “如何了?”
    刘继隆瞧他意犹未尽的模样,当即询问起了他。
    李商隐闻言回应道:“这行军扎营的学识还有很多,我看了两日,却还是有许多地方吃不透。”
    “相较治理民生,我实在觉得还是打仗更难些。”
    “若是可以,日后我想让大郎从临州大学毕业后,先参军学习兵事。”
    对于他的话,刘继隆颔首点头道:“打基础是比较重要,我对陇右官员们子嗣的要求,向来是三年兵卒,三年农户,三年直白。”
    “当然,能做到这个标准的孩子还是少数。”
    “最近我也听到不少话,有人觉得我这套让他们的娃娃吃苦了,太繁琐。”
    “这三年三年又三年的制度,把他们的娃娃都熬到二十七八岁去了,日后再提升,年纪上也困难。”
    “但我觉得我们的娃娃要是想治理好百姓,能更好的带兵打仗,这个三年三年又三年是必须的。”
    “不仅要当三年兵,还要当三年吃苦耐劳的兵,这样才能学到知识,知道兵卒和农户、直白的不容易。”
    刘继隆对李商隐坦露自己的想法,也说出了自己想法的不容易。
    对于刘继隆这套,他自然也是知道的。
    “节帅您的安排是有道理的,但人生毕竟没有那么长时间,三个三年就是九年,九年还在没有品秩的流外打转,官员们担心也是有道理的。”
    李商隐委婉说着自己的意见,刘继隆听后询问道:“那你是怎么看待你家那两个娃娃的。”
    李商隐来到陇右后又生了一个孩子,长子李衮师如今十二岁,刚准备上临州大学。
    次子李白老,刚刚四岁,距离就读小学还有三年时间。
    面对刘继隆的询问,李商隐放下碗筷,表明态度道:
    “其它人家我管不了,不过大郎与二郎,我还是希望他们稳扎稳打,不要像我早年一样,太好虚无。”
    李商隐前四十年基本都是在旁人吹吹捧捧和朝廷打压中度过的,他知道吹捧和打压的滋味,也知道好虚无的结果。
    正因如此,他更倾向让孩子们贴向实际。
    刘继隆听后,满意点了点头,同时点到了不在场的马成。
    “马成的那几个娃娃,今年结束后就要从临州毕业了。”
    “我听说他是想让他家那个大郎,让马懿那个娃娃从军。”
    “要我说,从军是好的,但还是得脚踏实地。”
    “临州大学毕业的这批娃娃,我准备都留在身边,做我的亲卫,由我先看一年,然后再外放到凉州来,当两年开荒的屯垦兵。”
    开荒屯垦无疑是很苦的,不仅要训练,还要开荒地,基本属于半兵半农。
    不过也正因如此,才能把他们打磨的脚踏实地,让他们好好体验这五年所学的东西,感受老百姓的不容易。
    “三年结束后呢?”
    李商隐忍不住询问,刘继隆也接着说道:
    “三年半兵半农结束后,如果他们还有心为官,那就继续担任三年基层的直白,感受感受这群没有品秩,做事不容易的直白生活。”
    “我们的衙门里,现在有批人,躺在以前的功劳簿上,每天就是想着把事情糊弄过去就行了。”
    “如果只是这样,那我也没什么可说的,毕竟他们也是有过功劳的。”
    “只是他们不把自己的事情做好,把自己的事情丢给新的直白,自己糊弄着,还要时不时对百姓小偷小摸。”
    “这种行为是不行的,是要被改正的。”
    “那应该怎么改正?”刘继隆反问众人,不等他们开口,他便继续道;
    “我想了想,就应该从今年这批毕业的学子开始,一点点改正他们。”
    陇右的问题有很多,很多都是一脉相传的弊病。
    这些弊病,甚至都不需要衙门内的官吏去大唐各州县学习,他们就能无师自通,把这些弊病带到衙门里、军队里。
    面对这些弊病,刘继隆需要好好整治。
    他既然做好了打破一片黑夜的准备,就不能让另一片天同样陷入黑夜。
    哪怕这片天日后依旧会变黑,但他起码要让众人知道,有太阳的白天是个什么样。
    只要有人见过白天,日后总会有人会向往它,毕竟天不能总那么黑吧?
    “您说的这些太远,我还是想把眼前过好。”
    李商隐苦笑回应,刘继隆则是看向曹茂:“曹茂,你呢?”
    “我?”曹茂把嘴里的饭咽了下去,只是不等他开口,张昶和马成、窦斌的身影走入了帐内。
    “节帅,都检查好了,没有问题!”
    三人走入帐内作揖,刘继隆颔首道:“坐吧。”
    三人坐下后,刘继隆又把目光看向马成,把他刚才那番话和马成说了一遍。
    马成听后连忙道:“节帅,您是知道我的,我向来听您的,如果没有您,我现在还在酒泉讨食呢。”
    刘继隆听后看向张昶和窦斌:“你们呢?”
    “节帅,我家大郎才五岁呢。”张昶实话实说:
    “不过您能带出曹茂,大郎按照您说的走,错不了!”
    窦斌憨厚笑道:“节帅,我家孩子刚上临州的大学,您知道。”
    “嗯,那我明白了。”刘继隆扫视五人,随后看向曹茂询问道:
    “曹茂,你呢?”
    “节帅,我还没娶妻呢……”
    曹茂面露尴尬,张昶等人哄堂大笑。
    刘继隆见状颔首:“明白了。”
    “既然你们都不反对,那临州第一批毕业的学子,就按照我说的办法来吧。”
    “诶!”众人纷纷回应,刘继隆见状也埋头继续吃起了饭,席间无言。
    待到众人吃饱离开,刘继隆则是深吸了一口气,紧接着将河陇地图平铺在桌上,开始比划了起来……
    (本章完)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